DSMM等級劃分與核心特點如下:DSMM L1非正式執行:執行非正式過程,隨機、無序、被動執行安全過程,依賴個人經驗,無法復制。DSMM L2計劃跟蹤:在業務系統級別主動實現了安全過程的計劃與執行,但沒有形成體系化,可驗證過程執行與計劃一致,跟蹤、控制執行的進展。DSMM L3充分定義:在組織級別實現了安全過程的規范執行,標準過程進行制度化,過程可重復執行,執行結果可核查。DSMM L4量化控制:建立了量化目標,安全過程可度量。DSMM L5持續優化:根據組織的整體目標,不斷改進和優化組織能力和安全過程有效性。
北京DSMM標準可為組織在不同階段,開展數據保護建設,提供分級別的實踐指南。通過實施DSMM評估,可以:促進組織機構了解并提升自身的數據安全水平,從數據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結合各類數據業務發展所體現的安全需求開展數據安全保障工作;保障數據在組織機構之間安全地交換與共享,充分發揮數據的價值,打造更安全的大數據應用環境。DSMM的架構由四個安全能力維度、七個安全過程維度、五個安全能力等級構成。
DSMM 標準和 ISO27000 標準、等保標準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等保標準以備案系統為主要評估對象,偏向傳統基礎安全管理,側重于物理安全、網絡安全、安全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安全保護。ISO27000 側重于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作為體系化的指導文件幫助企業建立、實施和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的要求。DSMM 強調數據保護,以數據為中心,在數據備份、數據銷毀等方面與等保和 ISO27000 有重合,但是 DSMM 關注的數據采集、溯源、分析等視角,等保和 ISO27000 均未涉及,DSMM 對制度流程的要求均建立在具體的數據保護過程之上,DSMM 還強調對人員能力的評估。DSMM 標準與等保一樣有分級的概念,但關注的是數據整個生命周期的安全控制,與業務貼合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