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屬于成都石材雕塑的一種,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含義。
石雕須彌座古代為佛像的底座,系指須彌山。佛教傳說須彌山為世界的中心,用須彌山為佛像的底座,以顯示佛的神圣。在建筑中使用須彌座同樣是借以顯示建筑的崇高和使用該座建筑主人身份的尊貴。
須彌座高臺。建筑中的高臺可以防潮、防水。在高臺上可以建一座建筑或幾座建筑,或是一組建筑。這是古代的高臺建筑。紫禁城的幾座高臺大都做成須彌座,由于其位置不同,高度不同,造型也不盡相同,使用的材料也有區別。紫禁城的高臺大致有以下幾類:
須彌座月臺及雨路。皇宮內供皇帝處理政務及帝、后居住的后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其建筑等級略遜于前三殿,所以這三座宮殿是建在用磚石砌筑的高臺之上,只是乾清宮前有一座寬廣的須彌座月臺。月臺前正中雨路直通到乾清門。這條雨路也是由石雕的須彌座構成。此類須彌座月臺和雨路為第三種類型。
須彌座本身是由圭角、下仿、下裊、上朽、上泉和束腰等六層組成。如果由于建筑本身的需要,高臺的高度比較高時則將上仿、下仿雕成雙層,如太和門的高臺及三大殿的三臺第一層的座都是由八層構成的須彌座。
由石雕須彌座構成的高臺,與之相匹配的大都有石陛、石欄桿和沿臺邊沿設置的排水揮頭(小龍頭)。在臺的轉角處,于圭角上立角柱,角柱上是一個大揮頭(大龍頭)。這些都是高臺上應有的設置。這些揮頭除排水的功能之外,同時也裝點了高臺的外立面,形成高大雄偉的氣勢。臺基,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喻皓《木徑》云:"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見沈括《夢溪筆談》)。其明確將中國古代建筑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即屋蓋部分、屋身部分和臺基部分,無論在國內任何地方,任何時代,屬于何種作用,規模無論細小或雄偉的建筑,皆具備此三部分。
石雕須彌座和臺基的出現初是功能的需要,是防洪、防澇、防潮的一種安全措施。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臺基的形式和大小主要在于表達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