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石雕有兩種,一種是圓雕,一種是浮雕。宋代李誡《營造法式》中介紹的四種石雕手法,剔地起突、壓地隱起、減地平钑、素平陰刻。
剔地起突:亦稱“剔空雕”,也就是現(xiàn)代石雕所說的“高浮雕”或“突雕”。浮雕凸起面超過200mm以上,去地。這是石雕構(gòu)件表面突起較高、層次較多、起伏較大的一種雕刻技法。高浮雕由于起位較高、較厚,形體壓縮程度較小,因此其空間構(gòu)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圓雕,甚至部分局部處理完全采用圓雕的處理方式。由于高浮雕高高突于石面,清晰明朗,很富有立體感,因此所雕刻的各種動植物形象也就生動傳神,具有較強藝術(shù)感染力。
壓地隱起:即淺浮雕,浮雕主體突起甚少,浮雕去地,凸起面60~200mm,各部位的高點不超出石面以上。有邊框的雕飾面高點不超過邊框的高度, 飾面可以是平面,亦可是多種形狀。有的所雕的圖案也凸起于石面,但起伏的高度不如高浮雕,其凹下去的“地”大體是在一個平面上。
減地平钑[sà]:雙稱“平浮雕”,減地,就是將浮刻花紋以外的“地”鑿去薄薄的一層,“平钑”就是鏟平。浮雕凸起面不超過60mm。有的這種雕刻技法所雕刻的凸起的圖案和雕刻面所在的凹下去的“地”都是平的,所以也被成為“平雕”。
素平線刻:現(xiàn)在所說的平面陰線刻,不去地,刻線深度不超過0.3mm。這種雕刻技法風格俊秀細膩,線條流暢圓和,既可用于雕刻寫實的花紋圖飾,也可用于雕刻寫意的花紋圖飾,多用于石質(zhì)較好的石材上。這種雕刻技法雕刻出的圖案花紋主要用于主題雕刻以外的“空地”上,位于次要位置,增加了整個雕刻的層次感,主要起襯托紋飾的作用。
不減地浮雕:即以粗深的陰線勾勒出紋樣的輪廓,并將線槽兩邊緣打磨的圓潤光滑,這樣紋飾就會在光與影的反射下形成了一種凸起的錯覺,但實際并沒有真正剔地去料。將其命名為“不減地浮雕”就是針對減地(或剔地)浮雕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