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世界郵政日的致辭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郵政業業務總量、業務收入規模分別增長3.6倍和2.7倍,快遞業務量已連續三年穩居世界第一,對全球快遞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
“一天一億件快遞”這個已經不是新聞的數據,被驕傲地重新提及。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我國常態化進入單日快遞億件時代。
每天一億件快遞,也就是上億個包裝,其中絕大部分是包裝箱和塑料袋。對于海量的包裝,回收問題,可謂老生常談。人民日報的《中國快遞包裝物回收率不足20%部分有害物超標》的報道中,稱紙箱和塑料袋的使用量占到快遞總業務量90%左右,然而實際回收率卻不到10%。這些包裝大多被直接送進垃圾場填埋,給城市環境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市民扔掉的包裝箱,即便被撿拾者收集賣給廢品回收的商販,送到工廠加工利用,對環保和節能也有所“傷害”。
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估算,每1噸廢紙回爐化漿能生產0.8噸的再生好紙。1噸可重復利用多次的紙盒紙箱,如果用一次就扔掉,即使能100%回收紙漿,最后也只能得到0.8噸的新紙盒紙箱;0.2噸的缺口,仍要靠伐木造紙來解決。生產過程中要消耗煤、電等能源,對水、大氣等也會造成污染。
對于取出快遞物品即為廢品的包裝箱,最好的節能環保出路,還是回收再利用。而回收難是一個首要的問題。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前不久發布的《快遞包裝綠色發展調研報告》稱,快遞包裝循環使用周期短,回收工作量大,利潤薄,成本高,往往回收成本大于新購置材料的成本。同時,因上門回收會降低派件效率,占據快遞車有限的空間,快遞員缺乏積極性。
“回收成本大于新購置材料的成本”,賠本的買賣快遞公司不做,無可厚非。如果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讓快遞公司有利可圖,它們不會沒有積極性。盡管“降低了派件效率,快遞車有限的空間被回收的包裝箱占據了一些”,但快遞員收入能夠提高,派送重物掙錢,取回空箱子還掙錢,傻子才會拒絕。
調動快遞企業、快遞員的積極性,強調節能環保的意義很重要,給其以實惠更重要。給實惠得有錢,錢從哪出?
深圳市的《快遞包裝綠色發展調研報告》中建議,可設立綠色回收基金,在有條件的社區、商區、校區設立綠色回收點,用經濟手段鼓勵快遞員送件后即時回收包裝,并可考慮以獎金、代用券、積分以及類似的方式鼓勵消費者主動參與回收。
快遞包裝箱的回收,對市民來說,隨手遞給快遞員,不過舉手之勞,關鍵還是取決于快遞公司和快遞員的態度。調動快遞的積極性,應該也不是什么難事。
說的再有道理,也不如先動起來,搞試點摸索經驗,成功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