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建筑屋面體系中,有一種應用很稀少、很神秘的屋面材料——魚鱗瓦,顧名思義,它的造型如同魚鱗排布、精美絕倫,它作為一個本身很“小眾”的古建筑材料,如果再給它加上一個更高大上前綴“鎏金銅胎魚鱗瓦”,對于我們大眾而言,就更加難得一見了,但很巧合的是,當年在北京香山昭廟清凈法智殿的屋面修繕中,就采用到了這種神秘的魚鱗瓦。 據歷史記載,北京香山昭廟清凈法智殿的屋面,最早采用為魚鱗鎏金銅瓦頂(屋面),在民國時期被修復為磚瓦頂,在近期的這次修繕過程中,考慮到鎦金工藝的毒性,最終退而求其次,選擇了魚鱗瓦貼金做法,一是貼金做法既與原貌相近,二是操作安全且節省成本(黃金)。 關于中國古代人們俗稱的“鎏金”,實際上屬于一種金屬加工工藝,是將黃金和水銀合成為金汞溶劑,均勻涂抹在銅器(銅制物品)表面,并通過高溫加熱使水銀快速蒸發,而令黃金能穩定依附在銅器表面,不易使其產生脫落現象,因為在加工工藝過程中,水銀充當了必不可少的中介物,而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相對落后,且對于施工作業人員勞動保護意識缺乏,在該工藝操作加工時,對施工人員毒性加大。
在我國,古建筑屋面采用銅瓦的案例,本身就很少,除了少數皇家園林及喇嘛教建筑外,鮮有應用;而采用貼金做法的更為稀少。據了解,除西藏地區外,也只有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才出現過。而昭廟更為獨特的是,殿頂的瓦采用的是魚鱗瓦,重新貼金后,如同畫龍點睛一般,更加彰顯了古建筑精美絕倫的獨特魅力,同時,也從側面展現了古建筑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工匠精神。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些照片,來一睹北京香山昭廟-清凈法智殿貼金魚鱗瓦的風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