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開年,各類年度賬單、盤點紛至沓來。有一份報告你可不要忽略——個人信用報告!
個人信用記錄直接關系到老百姓借貸、信用卡消費、擔保業務的申請,是一個人的“經濟身份證”。中國人民銀行明確提出,2020年將穩步推進征信二代系統上線升級。人家新一輪征信系統升級優化都已啟動,你也快來更新一下知識庫,了解關于征信的小貼士吧!
為啥要征信?
俗話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在業內人士看來,征信信息可以用來預測一個人在經濟金融活動中是否守約。
個人信用報告不僅可以幫助放款機構躲開欠債不還的老賴們,還可以幫助按時還錢者順利借到錢。如果信用良好,銀行還可能在貸款金額、利率上給予優惠。
征信包含啥信息?
征信工作遵循“zui少、必要”的原則。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個人信貸信息,包括貸款、信用卡、擔保等業務信息;“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電信等公用事業繳費信息;以及公共信息,主要包括行政許可與處罰信息、法院失信執行人信息等。
不過,目前水、電費信息還未納入征信。專家介紹,目前在實際采集時,一些數據難以準確記錄在個人名下,且部分逾期繳費存在爭議,數據質量有所欠缺。因此,在嚴把數據質量關的前提下,電信信息采集工作在各地謹慎推進。
我的個人信息安全嗎?
2019年4月,交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因未經同意查詢個人信息和企業的信貸信息,被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處罰款人民幣29萬元。該公司項目經理沈某相非法登錄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查詢并下載保存他人信用報告共計100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并處罰金4千元。
由于個人征信信息里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已成為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圍獵”的目標。一些金融機構在查詢使用環節有章不循,管理不嚴,違規查詢用戶征信信息并出售獲利,極大地侵害了信息主體合法權益。
按照相關要求,向征信機構查詢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信息主體本人的書面同意并約定用途。為此,央行從嚴加強征信系統用戶管理,查漏補缺,加大接入機構違法違規成本。別怕,信息安全有監管部門保駕護航!
不是您借的錢,不算您的“污點”!
又到了年底,有些詐騙團伙也開始“沖業績”,銀行卡盜刷事件時有發生。除了鬧心之外,有人擔心會影響征信記錄。
先別急,如果個人認為本人信用報告上的信息有誤時,有權向征信機構提出異議。2019年1到11月,央行征信中心共受理個人征信異議申請4.9萬筆,異議回復率99.8%、異議解決率99.6%。
發現自己“被盜刷”“被車貸”“被房貸”時,應盡快聯系公安機關、相關銀行以及征信部門。
如果你對信用報告提出異議,征信機構或銀行得在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并書面答復。有的異議處理較為復雜,可以先主動對有問題的信息做出聲明,在信用報告里進行解釋。
銀行使用征信報告時,往往通過模型規則生成信用評分,輕微的逾期對分值影響有限。所以,即便你有不良記錄,銀行也不會看到逾期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拒貸。
幫你消除不良記錄?別上當!
近年來,不少人抱著“花錢消災”的想法,希望花錢消除不良記錄,結果遭遇了信用卡盜刷、電話騷擾等問題。
其實,只有征信信息的報送機構才有修改權限。也就是說,貸款逾期后,數據都是由銀行報送的,也只有銀行有權限修改。
目前,金融機構有嚴格的系統流程和管理要求,監控征信查詢行為,防范內外勾結違規刪改征信信息。在此奉勸各位,與其花冤枉錢消除不良記錄,不如老老實實還款,謹防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事實上,目前個人信用報告只展示5年的逾期不良記錄,自愈期欠款還清之日起保存5年,超過5年的不再展示。所以大家也不要過于擔心,你還有重建信用記錄的機會哦!
夫妻共同貸款買房將展示“共同借款”?
2019年4月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就對外表示,在擬推出的新版信用報告增加了“共同借款”信息。“共同借款”是指一筆貸款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擔連帶償還責任的借款,比如夫妻共同貸款買房,兩人就是共同借款人。
新版信用報告擬增加“共同借款”信息采集內容,將借款信息同時展示在每個借款人信用報告中,金融機構在評估借款人信用風險時會把共同借款信息考慮在內。
每年兩次免費查,查它!
北京市民王女士一開年就查詢了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報告里記錄了一家汽車金融公司去年底曾查詢過自己的征信記錄。當時她的確在4S店貸款買了輛新車,沒想到信用報告這么快就顯示了金融機構的查詢記錄。
信息主體享有知情權。個人有權了解本人征信信息被采集、處理、對外提供的過程,以及了解本人征信信息有哪些、因何種目的被誰查詢、被提供給誰等信息。
專家建議大家充分利用這兩次免費機會,定期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及時發現問題并向記載這筆業務的發生機構提起異議。
人民銀行在全國設有2100多個查詢點,提供柜臺、自助查詢機查詢;部分金融機構網點、部分地區政務大廳也布設了自助查詢機。另外,大家還可以登錄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官方網站(www.pbccrc.org.cn)查詢。
不過,查詢報告要適度。專家表示,由于每次查詢都有記錄,如果貸款前一段時間頻繁查詢,則有可能被銀行認為存在風險而審慎放款。
文章轉自新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河南仿真樹假山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