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債納入彭博指數進程正式收官。11月初,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完全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成為反映中國債券市場可投資性的又一重要里程碑。目前,中國債券在該指數權重約6%,人民幣在該指數中成為美元、歐元和日元后的第四大計價貨幣。
彭博介紹,截至10月30日,LCC指數納入48家發行人的125只證券,依據BCLASS分類包含政府相關債券和公司債。納入該指數的債券的平均收益率約3.4%,平均久期為1.9。從構成看,LCC指數中金融債占比53%,政府機構債占比42%,產業債占比3%,公用事業債和城投債占比均1%。
彭博指數服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Steve Berkley表示,期待這只新指數幫助市場參與者更好了解中國信用債市場。投資者和資產管理者能以多種方式使用LCC指數,包括新產品發布、衍生品合約及傳統的基準設定等。
雖然外資對中國債市熱情高漲,不過,境外機構青睞的品種多為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高等級債券,對信用債持倉較少。易方達基金副總裁、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胡劍表示:一方面,國際評級對境內發行人覆蓋程度較低,約70%信用債尚未擁有國際評級;另一方面,目前中國信用債市場仍存不統一、信息披露一致性不強等問題,投資者在選擇市場時面臨一定困難。
胡劍表示,部分大型資管公司正建立針對中國市場的信用團隊,儲備研究力量。因此,LCC指數的推出具有“破冰”意義,是中國境內信用債市場開放的重要一步,該指數涵蓋投資境內信用債市場的諸多重要元素,包括國際評級、流動性和多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