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博士在接受“新三板在線”的特約采訪時表示:轉板堅持獨立至少是準獨立的市場地位至關重要。對于轉板的具體方案,我們還是傾向于進行再分層,在創新層基礎上考慮推出精選層,為改革預留空間。
2、證券交易市場的服務對象定位問題。即該證券交易市場主要是為哪種類型的公司提供上市或掛牌服務的,與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下的其他交易市場的服務對象是完全獨立的并集關系,還是有所側重、允許重疊、存在一定競爭的交集關系。
A:從現有的金融法律財務條件狀況來看,新三板的轉板制度推出還是應該保持審慎態度的,搞不好的話還不如不搞。比如我國香港的創業板轉板制度推出,香港創業板初始定位于作為一些不符合主板上市標準的企業的融資平臺,但這些企業往往被外界貼上了次等的標簽,加上投資交易不旺盛,達不到集資的目的,不少創業板上市公司都力爭去主板市場上市。
2008年5月,港交所將創業板市場重新定義為二板市場及躍升主板的“跳板”,這一改動觸發了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轉板潮,單是2008年第三季度就有8家公司成功轉至主板市場上市,是過去三年轉板公司數量的總和。按低標準上市的劣質公司和未能在創業板內成長起來的公司,在創業板內大量沉淀,導致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下降。
我國香港創業板目前進入惡性循環狀態,簡化轉板程序令大批公司轉去主板市場上市,創業板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剩下的公司多半不好,投資者也少有興趣投資,我國香港創業板很難吸引新公司入市。所以對于轉板制度安排還是要維持審慎小心態度的。
Q:獨立模式是指與主板市場分別獨立運作, 擁有獨立的組織管理系統、交易系統及監管系統與標準,上市門檻一般相對較低,主要的是美國NASDAQ市場、韓國的KOSDAQ市場、臺灣證券柜臺交易中心。獨立模式轉板制度有什么經驗值得新三板借鑒?你認為納斯達克與紐交所的競爭情形,是否會被允許在中國發生?
美國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在設立初期,就定位于獨立市場,并未將其視為主板市場的補充,從而增強了它們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市場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美國納斯達克(NASDAQ)市場的成功主要就是得益于幾百家發展壯大以后繼續留在創業板市場、而不是轉移到相應主板市場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高科技公司。
目前納斯達克內部分為三層結構:全球精選市場,上市財務標準在全世界證券市場中最高;全球市場,由國際化公司組成;資本市場,由新興和成長型公司組成,要求最低最靈活。三個層次之間可以互相轉板。在美國市場分層中,NASDAQ的高層次——全球市場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并列屬于主板市場,而NASDAQ資本市場則屬于創業板(二板)。因此來看,NASDAQ利用其相對紐交所、OTCBB的獨立性,和其內部的分層結構,既保證了提供給底層中小創業型企業的優良孵化器,又使用全球市場、全球精選市場挑選出業績良好的大型企業,還擁有良好的內部轉板制度。這保證了NASDAQ能夠吸引、保留眾多優質的知名大型企業并發展成為全球最優秀的的證券交易市場。
Q:準獨立模式是指由主板成立一個獨立的機構,擁有獨立的組織管理系統與監管標準,甚至采取與主板完全不同的交易系統。代表有英國另類投資市場(AIM)、加拿大風險交易所(CDNX)、香港的創業板市場。他們的轉板具體情況如何?新三板有沒有可能推行?有什么正反經驗?
特別是在相互轉板制度設計上,AIM與主板間存在相互轉板的安排。市值高于5億英鎊的上市企業,可以主動申請升級到主板市場(但非強制性);另一方面,主板市場上經過一段時間上市后,不符合持續上市條件的企業也可以申請轉板到AIM.
相互轉板的安排增進了兩個市場的活力:從AIM向主板升級通路使得倫敦證交所作為一個整體為上市企業提供了更多選擇余地,讓企業自身可以權衡利弊在主板和 AIM之間流動;而從主板市場向AIM轉板的通路使得不符合主板上市條件但仍然存在發展潛力和前景的企業能夠繼續在AIM掛牌,變相擴大了AIM的上市資源。
證券市場成功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上市資源,上市資源不足是全球很多市場經營陷入困境的原因。AIM定位十分明確,服務于各個行業的成長型中小企業,甚至對企業持續經營時間都不設硬性要求,使得該市場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并且企業行業結構多元化。同時,在2002年以后該市場又走上國際化的道路,進而吸引了其他各個國家的企業前來上市,為AIM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
雖然AIM監管制度從表面上看非常寬松,在上市企業準入方面對企業的初始規模、經營年限、盈利能力等都沒有硬性的限制,但任命保薦人在收入、監管和市場三方面的約束下,無論在上市前還是上市后,都對企業提出很高的監管要求,保證了上市企業的質量。
AIM 并沒有因為是中小企業的證券市場,就拘泥于做市商交易制度。為了在保證流動性的基礎上盡可能提高市場價格形成的公平性,更多的吸引投資者,AIM 引入多層次的市場交易體制,對中等規模企業應用混合交易制度,而對小型企業則應用做市商交易制度,創造了良好的市場交易環境。
國外資本市場建立的基礎是注冊制,而國內仍然是審核制,單就AIM與主板間存在相互轉板的安排對比而言,市值達標之后就能主動轉到主板,目前來說在國內還是比較困難的。國外先進的經驗既是激勵導向作用,當然也有反面警示作用,設計層應當取精去糙,按照中國實際國情,進行漸進性改革,有序推進新三板市場建設。
Q:附屬模式是指只是作為主板市場的補充,與主板市場擁有共同的組織管理系統和交易系統,甚至采用相同的監管標準,所不同的主要是上市標準的差別。代表有倫敦證交所USM市場,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二部,吉隆坡證券交易所的第二板市場。這些市場與新三板有什么異同?對新三板的轉板制度有什么反面經驗?
USM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是存在市場組織模式的缺陷。USM選擇了附屬市場模式,一旦在市場上掛牌的公司發展到主板的上市標準,就會轉移到主板市場上市,不成功的企業則繼續留在創業板市場。這導致其成為了“二等市場”,其獨立發展空間有限,注定其失敗的命運。
在監管方面,USM與主板的過于相似,使其缺少核心競爭。就監管來看,USM并無獨特之處,只是相對簡單的把主板市場的監管條件部分降低,以求吸納更多的上市資源,同時,USM定位并不明確,僅規定服務于不能滿足主板上市條件的稍小的企業,使其發展方向并不明確,發展受限。
逆向選擇問題最明顯的就是做市商拿票價格公允性問題了,在新三板市場火爆的時候并沒有什么,是企業為流動性提高帶來的估值溢價而付出的代價。但是在目前新三板面臨流動性困境的時候,做市價格過高的折扣有可能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風險。對于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打破壟斷性做市,讓交易制度更高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