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業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水泥、玻璃、消費建材等生產涉及燃煤帶來的污染物排放,上游原材料開采涉及礦山等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地產基建大規模投資拉動下的建材行業高速發展期,小企業生產經營不規范,通過低成本策略贏得生存空間,也是建材行業集中度偏低的原因之一。碳減排趨勢下,競爭規范化,中小企業相對成本上升,有利于行業競爭格局的優化。中國建材注重節能減排和轉型升級,預計將受益于碳減排趨勢,實現相對競爭優勢的提升。碳排放交易改革:以電力領域為起點,逐步向建材領域拓展。我國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將8大傳統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其中先從電力領域開始改革,隨后逐步向建材(水泥、玻璃)領域拓展。考慮到我國承諾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傳統行業的碳排放指標也將逐步收緊。水泥:多重優勢下,碳減排政策對公司水泥生產成本影響相對較小。碳減排趨勢下預計水泥行業整體經營成本將有所上升,而龍頭公司近年來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轉型升級工作(其中中國建材水泥板塊2019年通過余熱發電94.03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3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相當于碳排放交易收益約1.2億元),因此預計生產成本受到的邊際影響相對較小,長期看水泥行業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優化。玻璃:背靠集團,積極采用節能環保先進工藝。玻璃行業通過技術進步、生產規模擴大等方式,單位重箱碳排放從2005年的71.8kg下降至目前的45kg。中國建材集團旗下各玻璃公司采用新型節能環保先進工藝裝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大力發展光伏玻璃等清潔能源,2019年通過余熱發電減少碳排放1.1萬噸,估算相當于碳排放交易收益約44萬元。綠色礦山:加大資源儲備,構筑利潤壁壘。近年來政府對砂石礦山粗放式開采的監管不斷收嚴,采礦權審批也有所收緊,但中國建材由于自身礦山管理良好,在競拍新礦山采礦權時更具優勢。近兩年來中國建材積極競得多個千噸左右產能級別的大型建筑石料用灰巖礦和花崗巖礦的采礦權,獲礦成本也顯著低于其他一般企業,有利于公司未來構筑超額利潤率的壁壘,幫助水泥企業對抗周期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