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提出“研究制訂優秀網絡文章納入科研成果統計、列為職務(職稱)評聘條件的辦法”。此后,教育部又兩次提出類似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浙大此舉是落實教育部要求、方向正確的引領潮流之舉。因為高校除了學術研究、學生培養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社會服務、社會啟蒙和社會批判。適應網絡時代服務社會方式的變化趨勢,高校教師在網絡上發表一些有益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文章,和其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此舉還開啟了國內高校學術評價標準的改革先河,改變唯“核心期刊”馬首是瞻的學術成果價值及影響力評價體系,鼓勵學人寫更多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深受公眾歡迎的真東西。同時,鼓勵科研人員將“藏在深閨無人知”的科學新進展、新發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公眾,從而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
不過,此舉雖有創新價值,但必須設置學術水平論證等前置條件。須知,閱讀量不等于文章質量。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發表有關狹義相對論的論文時,世界上只有2.5個人能看懂。與此相反的是,一些謠言文章卻能輕松達到10萬+。有的根本就是標題黨以及“不轉不是中國人”之類文章。這些不僅沒有任何學術價值,也犯了學術論文不能造假的大忌,顯然不能拿來等同核心期刊。還有,網絡文章閱讀量是可以造假的。此前,媒體曾報道,有一些10萬+網文的閱讀量就是靠造假得來的。另外,媒體、網站等不是學術機構,它們對文章的評價標準與核心期刊不同,會把關注點放在易于傳播的文章上,而不是依據其是否有學術價值及社會價值。
因此,除了對閱讀量的衡量之外,還需引入同行評價機制,由同行評議決定網站發文能否等同于核心期刊;在評定職稱上,也需明確熱點網文與嚴謹學術論文不能相互替代,學人必須有體現學術水平的正規論文,才能評定相應職稱。還有,防止一些網站及其“兩微一端”成為新的“核心期刊”,像一些核心期刊一樣行收取版面費等影響學術評價之事。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根據《意見》實施改革后,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校,可采取聯合評審的方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