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我國高校英語教材在教育部的引領下,經歷了全面轉向素質教育的變革。在時任李朋義社長“以教育出版為中心”戰略的指導下,外研社順勢而為,開發了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層次多樣、體系完善的大學英語教材,打贏了外研社進入大學英語教材市場的關鍵一戰。
除了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新編大學英語》《當代大學英語》和《新視野大學英語》之外,外研社還先后組織編寫、出版了一大批品不同難度、不同類別的大學英語教材,并不斷對經典教材進行改版修訂,進行戰略布局,填補市場空白。在理念創新上,有強調國際視野、引導多元文化的《新標準大學英語》,也有以產出為導向、注重學以致用的《新一代大學英語》。在體系建設上,外研社力圖覆蓋需求層次多樣的各類高校,比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難度之下,徐建中總編輯領導開發了《新視界大學英語》和面向藝體生的《E英語教程》,而《新一代大學英語》則針對重點院校。這一“新視界—新視野—新標準—新一代”的教材鏈條,構成了一套完善的教材難度體系。
近10年,外研社又陸續開發了以U校園、U慕課和U講堂為代表的開放平臺,以iTest、iWrite、iSpeak和iResearch等為代表的完整的教學研測體系,逐步形成了以教材為核心,數字業務、教師培訓、語言測評多元發展的業務格局。
《當代大學英語》《新編大學英語》和《新視野大學英語》等教材的接連推出,是外研社為了應對素質教育改革打出的一記漂亮的組合拳,標志著外研社踐行“以教育出版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也表明了外研社搶灘大學英語教材市場的決心。然而,在本世紀出,固有的市場格局并不那么容易被打破。高校對于使用新教材存在抵觸情緒,畢竟老師們換新教材就意味著要重新備課。教材推廣成了擺著外研社面前的一大難題。
時任社長李朋義首先提出了“要推廣一套教材就要先推廣一個種理念”。《新編大學英語》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是符合中國當時進行的改革趨勢的。于是,在教材出版前夕,李朋義便向全國一百多所高校的英語系主任、教授發出邀請,齊聚外研社。李朋義邀請了著名語言學和英語教學專家劉潤清教授做關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報告。劉潤清教授呼吁在全國高校教育專家和教師進行英語教育理念的轉變和課堂教學的改革,反響十分熱烈。
為此,外研社一改舊的出版業教材推廣模式,為全國范圍內所有使用外研社教材的一線大學英語老師進行免費培訓。培訓邀請劉潤清、邵永真、應惠蘭、王克非、韓寶成等教授,就外語教學的科研趨勢做系列學術報告并現場演示新教材在課堂上的種種便利。從1999年的夏天開始,外研社每年都斥資百萬元在暑期進行大規模的全國大學英語教師培訓。這不僅是外研社為推廣教材而制定的營銷策略,也希望通過踏踏實實地指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推動大學英語的改革和發展。
在教材推廣初期,李朋義社長親自掛帥走遍了全國。那段時間,李朋義幾乎每個周五都要乘機飛奔到各個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會場,周日晚上再趕回北京參加社里周一的社委會。他在每個培訓開幕式上的講話始終是神采飛揚,沒人能了解他是如何保持旺盛的激情的。
整個教材推廣團隊更是兢兢業業,鍥而不舍。經過實踐經驗不斷積累,這支隊伍在趙文炎、徐建中、常小玲的帶領下,不斷創新思維、開拓市場,牢牢把握大學英語出版市場的主動權。隨著時間的推移,部門有變動,人員在增多,工作任務在加重,但不變的是這支隊伍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他們對外研社的赤膽忠心,和對外研出版事業的敬業熱情。在社領導的親自指揮下,他們以熱忱誠信的態度、細致周到的服務,有重點、有計劃地一步步擴大了領地,形成了市場人員與當地信息中心相結合、出版社與學校相結合的堅實力量,從單純的教材推廣轉變為提供英語教學綜合解決方案,與各院校建立了教學發展共同體。
外研社的大學英語教材自1998年進入市場,銷售渠道一直采用的是密集型分銷模式,對經銷商的數量基本不加限制。采取這種模式的出發點是為了迅速進入市場、快速提高市場占有率。這種模式在發展初期起到了較大的積極作用。
王芳對于第一次招標印象十分深刻,她回憶說:“經銷商們相當重視,山東的一個經銷商甚至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去研究只有兩頁的招標書。有些經銷商為了能中標,甚至去銀行貸款來交高額的保證金,這體現了經銷商對外研社產品和品牌的高度認可。”
以招標的形式進行的經銷商分級管理制度得了良好的成果。經銷商削減了三分之二,、留存了一些優質、老牌的經銷商,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經銷商結構漸趨理想。經過連續幾年的招投標實踐,外研社大學英語教材市場的銷售渠道得到了有效的整合,降低了渠道寬度,保證了經銷商的利潤,提高了經銷商忠誠度、信任度和積極性,使渠道更加順暢。
李朋義當晚從成都返京得知消息后,立即與外研社的其他幾個同事,聯系了北京急救中心的一輛救護車,又帶著社里的兩輛車,連夜趕到了山東當地的縣醫院。當時的想法是,北京的醫療條件要遠遠好于山東縣醫院,只要人還有救,就第一時間帶回北京治療。不幸的是,趙文炎和李明明兩人沒能搶救成功,以身殉職。
趙文炎原是北京外國語學院出色的俄語教師,調入外研社后,能干肯干的他沒過多久便走上了管理崗位,先后任外研社的副總編輯、副社長。他一方面埋頭苦干,編輯出版了大量俄語圖書,一方面主持全社的營銷工作,表現出了超強的魄力和開拓精神。為了外研社的銷售工作,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同書業界的朋友們建立了友誼,鞏固了外研社的銷售網絡,帶出了一支富有戰斗力的銷售隊伍。
李明明是從北外紀委辦公室調任外研社發行二部擔任主任的。在她的帶領下,發行二部連年超額完成任務,她本人也被多次評為優秀干部。1998年,長江爆發特大洪水,李明明主管的上海、浙江、福建片區,因為洪水導致斷貨。李明明帶領發行二部的同事,晝夜不休,連續奮戰,按時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