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和數學同等的主課,增加素質教育課程占比;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加非官方的各種外語考試。”今年兩會,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的必修課地位。
這個建議事實上大幅降低了英語科目的的地位。根據該委員的說法,提出這個建議的主要原因是“英語教學課時約占學生總課時的10%,但英語只對不到10%的大學畢業生有用。成果應用率低,課程設置不普惠”,“翻譯機可以提供包括英語在內多種語言的、衣食住行等領域的、不低于大學英語6級水平的口語翻譯服務,技術十分成熟”。
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其實不妨先看下地球,看看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2020年,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2019年中國入出境旅游總人數3億人次,出國留學人員達70.35萬人,2018年則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學生來華留學……
英語教育,恐怕也不只是解決衣食住行口語交流的問題,這更是一種世界觀的教育,是提供一個生活在開放中國最起碼的思維基礎。很難想象,沒有外語教育,學生會怎樣認識中國與世界,也很難說如今海量的中外聯系能不能持續。
學不學英語,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現實邏輯的必然。如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已如此之深,對英語知識的需求已經極其龐大,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要了解英語、使用英語。在這個大前提下,如果在普惠的基礎教育中取消英語,必然導致大量無力支付額外外語教育支出的學生,喪失最基礎的外語能力,無法在外語領域進一步提高,也必然在進入與外語相關行業時缺乏起碼的競爭力。自然地,教育公平也可能由此打一個折扣。
也要看到,當前的外語教育情況未必是完美的,教育的時長、導向與模式當然有可以完善的地方。這些年,英語教育改革其實也并未止步,各地都在作出自己的探索。但大方向是明確的,無論怎么改,目的是增強英語教育的有效性,使學生的外語能力能夠與全球化世界的現狀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