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范海全,射洪市大榆鎮改板溝村民無不贊嘆:“他把西安一年進賬1000多萬元的工程都丟下了,卻回村搞農業產業帶領我們脫貧致富,哪里去找這么好的人啊!”正是因為范海全的全心付出,今天,他從一位返鄉創業的農民先后被推選為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成為了改板溝村走出貧困的領頭人。
范海全1967年出生于射洪偏僻的改板溝村。那時,他的家庭條件極其艱苦,家中總是入不敷出,缺衣少食,債臺高筑。初中畢業后,迫于生活壓力,他放棄了學業,選擇外出打工,做起了木工學徒。隨后,范海全走南闖北,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常常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露宿車站碼頭的窘迫生活。在艱苦條件下,范海全從不輕言放棄,經過多年努力打拼,漸漸改善了家庭條件。
上世紀90年代末,行業的競爭讓范海全感覺到了危機,他認為一輩子只靠做木活打工賺錢不是他的理想,于是開始認真謀劃下一段人生道路。范海全組織團結起家鄉十幾個跟他一樣有著夢想的年輕人,在西安成立了川渝華海裝飾有限責任公司,承接各種建筑工程項目,憑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勞,穩扎穩打,逐漸在當地贏得了口碑,站穩了腳跟,公司年產值達1200萬元。
隨著公司發展,2004年,范海全每年都帶領家鄉120余人在西安務工,人均年務工收入8萬元,部分同鄉還當起了老板。在西安,務工的射洪老鄉一提起范海,全都贊不絕口,當年受范海全提攜之恩的鄉親,更是打心眼兒里感激他、佩服他。
2015年春節期間,范海全回到改板溝村探望親人,當他看到改板溝村道路不平,還是20多年前的泥路,下雨天泥濘不堪,外面的人進不去,村里的人出不來,到處是丟荒地,茅草長得封滿了田土,一干旱就缺水,村民的土墻房東倒西歪,生活困苦,面對一個“村里干部想起發愁,包村干部提起搖頭”的貧困落后村,范海全揪心不已。
就在這時,各級正積極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鄉上、村里也正在宣傳脫貧攻堅政策,號召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帶領鄉親脫貧致富。范海全暗下決定:“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我們農民走出村子闖天下,現在我也算成功了,有了一定能力,應該為家鄉做點事情,應該為鄉親們走出貧困貢獻一些力量。”
經過春節后幾個月到多地考察后,2015年10月,范海全毅然放棄在西安苦心經營多年的事業,放棄年產值上千萬元的公司,放棄令人艷羨的“老板”頭銜,回到家鄉重拾丟掉二十余載的“農民”帽子,決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和鄉親們一道改變家鄉貧困落后的面貌。
2015年12月,范海全主動和村鎮干部多次協商共謀家鄉脫貧良策,一致認為必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才能改變改板溝村的貧困面貌。于是他拋出了經過3個多月自費考察十多種產業后最終確定的“發展洋姜產業”和深加工的構想。
洋姜不擇土地,生洋姜可制作鮮美可口的四川泡菜,填補目前泡菜市場的空白,初加工提取的菊粉是面包、面條等食品天然優良添加劑,深加工提取的低聚果糖對治療高血糖、高血壓、糖尿病有著很好的保健療效,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搞洋姜產業這一創想,獲得了縣、鄉領導的一致認可。
2016年4月,范海全試種洋姜獲得豐收后,就與重慶嬌王集團簽訂了長期供銷協議,他要帶動全村老百姓參與到合作社中來。于是,他發動改板溝村在外能人志士籌資600萬元成立玉泰種植專業合作社,其中范海全個人單獨出資就達300萬。
合作社成立后,范海全在鄉、村兩級支持下,立即協調流轉土地720畝、林地200畝開始了他的新創產業發展。同時,范海全投資近百萬元買來了旋耕機、拖拉機等農機設備,不但用于合作社耕作,還幫助無勞力的貧困戶搶種忙收。產業發展中,他免費為群眾開挖了10多公里長的生產生活便道,并決定個人捐資30多萬元為全村修起了8公里水泥路。這一系列舉動,讓社員和村民徹底放心——他是真心實意回鄉搞產業。
2017年,村里種植洋姜達到800畝,2018年擴大到2000畝,2019年,則把洋姜種植面積擴展到4000畝。洋姜基地出了以家鄉本村為核心基地外,在射洪全市多個鄉鎮,他幾乎把其他所有洋姜種植基地都落在了貧困村。
逐步擴大的種植面積,伴隨著的是產品不斷加工與創新,2017年,范海全成立了四川天應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并決定增加投資800萬元,用于建設洋姜深加工廠。當2018年購置了廠房添置設備時,卻遭遇了資金緊缺的困難。他不顧妻子反對,賣掉了西安城里的兩套住房,全部補充到設備投入之中。終于,深加工廠建成了。他抓住時機注冊了兩個品牌,一是“玉太香牌洋姜泡菜”,二是新開發的菊御膳“菊芋粉”。目前,洋姜泡菜已在各大超市上市,配方菊粉和洋姜面條供不應求;同時,菊御膳“菊芋粉”產品為成為健康保健食品的“新寵”。
洋姜基地的建設,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本村村民建立的合作社里,常年在基地務工人數17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92人。一些弱勞動力貧困戶只要愿意來務工,哪怕80多歲,哪怕身有殘疾,也能在合作社分揀洋姜,一天能掙五六十元。
范海全回村之初,很多村民對他的舉動不能理解,“說啥話的人都有,有人甚至背后說他是“神經病”,好容易才走出去了,外頭搞得好好的,又跑回來搞球啥?是不是回來“騙錢”的啊?但是,在范海全回村后的短短幾年里,村民們的收入大大增加了,村里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了,他作出的貢獻,村民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于是,對他的信服和尊敬也與日俱增。更讓大全村黨員群眾稱贊的是,范海全和村民打交道耿直爽快,沒有一點大老板的架子,又見多識廣,胸懷寬闊,跟這樣的人干,大伙兒的日子有奔頭。于是,村民全票通過推舉他當村民們的“當家人”。
2018年,范海全曾在玉太鄉優秀干部表彰大會上深情地說到:“辦法是很多人都想得到的,但就是不愿意來搞,不想蹚這河水,可你也不來,我也不來,怎么辦呢?讓我們這里一直這樣窮下去嗎?我也是心一橫,我來!我們總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其他鄉親噻。”范海全用他的實際行動在詮釋著——他真正把家鄉和父老鄉親放在了心坎上。
類似種種關愛鄉親們的舉動,彰顯著范海全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洋溢著他對家鄉和父老鄉親的滿腔深情,也深深打動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范海全傾情傾力奉獻家鄉,被黨組織培養成為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還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近年來,在范海全以實際行動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影響下,村里群眾自立更生主動脫貧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在他積極爭取下,很多農田水利項目也落地改板溝村,一個村道寬闊、斷頭路消滅、天然氣和自來水接通、河道渠系暢通的新農村已經建成,村民的人居環境也得到很大改善。洋姜產業不但規模壯大、收益不斷增張,還因為洋姜花期長達3個月的特點,菊膳、洋姜面條等新產品的開發,改板溝村被列為了省級旅游扶貧村;村里已成功舉辦了兩屆“菊芋文化節”節,每年吸引游客上萬人,貧困戶的農副農品不出村就賣成了錢,還在為村民開辟了以“壩壩宴”“農家小吃”賺錢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