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是由牡丹江市代管的縣級市。2015年12月,東寧撤縣設市。境內總面積7139平方公里,地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特征,轄6鎮100個行政村。得益于當地黑木耳產業的快速發展,東寧先后榮獲“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綠色黑木耳生產基地縣”“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十強縣”等20多項國家級殊榮。
長期以來,黑木耳都是我國著名的食用菌和藥用菌,食用之上品,被譽為彌足珍貴的“食用菌之王”。
據東寧市副市長張秀月介紹,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歷史悠久,從唐朝起便有黑木耳相關記載,先后經歷了野生采集、伐木生產、段木栽培、袋料栽培4個主要階段。今天,袋料栽培依然是黑木耳的主要栽培方式。
記者注意到,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東寧市常住人口約為19.5萬人。這一數據比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0.07萬人相比,十年間東寧人口減少了約5000人。這在黑龍江全省來看,東寧是人口下降幅度最小的縣市之一。
在東寧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組書記、主任、黑木耳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良武看來,人口下降幅度很小的原因之一也在于黑木耳產業長期以來都是當地農戶的致富產業。“有錢賺,自然也留住了大部分人。”王良武說。
統購統銷年代里的探索
今年72歲的付連鎖是統購統銷制度年代里黑木耳產業發展的拓荒者。
9月18日,記者在東寧市綏陽鎮見到了頭戴老年鴨舌帽、精神矍鑠的付連鎖。
據付連鎖回憶,他開始探索種植黑木耳是從1971年春天開始的。那個時候,還鮮有人工種植成功黑木耳的案例,且當時黑龍江省也沒有合適的菌種。付連鎖嘗試用罐頭瓶來培育菌種,但最后都遭遇了失敗。
當年秋天,付連鎖結束“上山下鄉”后被分到了東寧供銷社工作。彼時的供銷社,主要有兩項工作:一是供應,二是收購。
這里有一個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農民“耕者有其田”的夢想得以實現,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糧食產量開始加快恢復。但是,當時國內糧食供求關系總體上依然緊張,從農戶手中歸集糧食的機制尚未建立,實施工業化的需要等擺在眼前的因素決定了我們的糧食配給制——統購統銷制度。東寧的黑木耳也不例外。因此,當時黑木耳都由生產隊來種植,最后賣給供銷社。
1972年,付連鎖通過閱讀相關專業書籍、報紙,并且不斷的嘗試,終于做成了500瓶木耳菌,使當地的黑木耳種植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
此后,在1971-1983年任職期間,付連鎖帶動了當地掀起了種植黑木耳的熱潮。通過舉辦全縣木耳學習班等方式,推廣起了黑木耳種植技術。1977年,當地黑木耳種植產量破萬斤,比60年代的幾千斤翻了一番還多。當時黑龍江省供銷社還專門為此表彰了東寧供銷社。
到了80年代,全縣基本普及了黑木耳人工種植。黑木耳成為了東寧的特色產業。
世紀之交的轉型
從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推廣段木栽培技術,到2003年開始全面普及袋栽技術,東寧黑木耳逐漸走上了產業規模不斷增長、品質不斷提升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形成“村村生產、戶戶栽培”的產業發展格局。今年58歲的綏陽鎮綏西村的李忠仁是這一時期的見證者。
1983年,20歲出頭的李忠仁開始種植黑木耳。“我們村當時是貧困村,人均3畝耕地,一年到頭也賺不到多少錢,只能種植黑木耳來找一條出路,因為黑木耳效益比種地強。”談及當年種植的原因,李忠仁說。
那時的綏西村尚沒有劃分到綏陽鎮。當時綏西村不像綏陽鎮那樣,已經掀起了種植黑木耳的浪潮。李忠仁是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從綏陽鎮學習了一些經驗后,李忠仁開始著手去干。他用罐頭瓶種植了2000多瓶的黑木耳菌種,大獲成功。
“當時每瓶賣到了8毛到一塊錢,賺了一大筆。”李忠仁回憶起當初的情形,依然嘴角揚起微笑。
2000多元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字。村里其他人一看確實有錢賺,便陸續開始種起了黑木耳菌種。
到了1990年,全村已經有三成多的農戶種起了黑木耳。到了2000年初,這一比例達到80%。
這期間還有個小插曲。東寧市供銷社食用菌技術推廣站站長徐連堂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家禁止亂砍濫伐措施嚴格實施以來,作為菌種培育載體的木材的獲取便不在容易和廉價。果樹不再能夠隨意砍伐,每年培育黑木耳菌種所需的木材都需要向當地林業局報備,段木栽培的模式便開始走向衰落。
因此,那時候很多人都在擔心黑木耳不再能成為大家種地之外的“副業”。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忠仁等人在報紙上看到了遼寧朝陽當時在探索袋料栽培模式。袋料栽培模式,即培養料配好后裝入塑料袋內,經高壓滅菌或常壓滅菌,取出,待培養料溫度降至30℃左右時,以無菌操作接入菌種,便可移到栽培室進行培養。
1994年4月,李忠仁和一干人等便前往遼寧朝陽市“取經”。回來后,6月便開始嘗試。遺憾的是,初期嘗試生產的兩萬袋全部失敗。經過眾人一起分析經驗,認為是溫度過高導致菌種腐爛。因為菌絲長滿后要進行10天左右的低溫培養,即溫度控制在20~22℃之間。
第二年春天,李忠仁等人重新嘗試了一萬袋的菌種種植,控制好了溫度,果然大獲成功。此后,村民們紛紛采用了這一模式。
2001年,綏西村已經行政劃分到了綏陽鎮。當時的鎮長“三顧茅廬”請他選村長帶領村民共同致富,李忠仁不再好推辭。最終,經過民主選舉,李忠仁當選了綏西村村長。
要干就干好,要做出點樣子。當選后,李忠仁撇下了自己的事業,全心投入到村里黑木耳產業發展上來。與此同時,徐連堂在袋栽技術基礎上試驗成功棚室立體栽培技術,大大提高了黑木耳產量。
200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綏陽鎮建立起了當時全國唯一的黑木耳菌廠。
圖為東寧農戶在掛袋棚室采摘木耳。資料圖
新時代的發展抉擇
王良武告訴記者,為提高黑木耳的競爭力和科技含量,東寧市成立了黑木耳產業推廣辦公室,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在技術引進、推廣、研發上給予支持,針對本地氣候、土壤、水質等特點,研究出集吊袋懸掛、人工控溫控水、棚頂噴灌于一體的棚室掛袋栽培技術,使黑木耳的產量和質量達到了雙提升,實現每畝土地由生產1萬袋向生產4-5萬袋的大跨越。
據當地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東寧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596元。
近年來,東寧市實施黑木耳 “六化”戰略,即標準化、集約化、科技化、工廠化、品牌化、組織化,強化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在黑木耳產業用地方面,東寧累計建成200畝以上園區39個,占地1.7萬畝。位于綏陽鎮的黑木耳交易市場,年均交易黑木耳10萬多噸,交易額60多億元,交易量占全國年均交易總量的2/3,被當時的農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木耳批發市場,目前已發展成全國最大的黑木耳交易集散中心。
2021年,直接從事黑木耳生產的農戶0.93萬戶、2.2萬人,占全市農民總數的22%;預計今年東寧黑木耳種植規模9億袋,與去年持平。
今年5月,由新華社、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2021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暨中國品牌建設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東寧黑木耳以843的品牌強度和181.27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排行榜第19名,蟬聯全國地理標志產品食用菌類第1名。
在聚光燈下的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如今也再次遇到了“瓶頸期”。“隨著鄉村振興工作走深走實,各地競相發展食用菌產業,同質化競爭日趨加劇。隨著黑木耳產區的增多,周邊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規模擴張也將直接導致用工成本和原料里費用增加,技術領先紅利也將被過高的生產成本所吞噬,導致優勢弱化。”張秀月直言不諱,“是否可以出臺一些廢棄菌料綜合利用政策,幫助對接國家級科研院所或者給予一些廢棄菌料綜合利用補貼資金推動黑木耳產業全產業鏈條發展,同時給予黑木耳從業企業的發展壯大給予財政、金融上的支持,比如貸款貼息等,這些是目前黑木耳產業發展急需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