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 黨在新疆100年·紅色基地巡禮?】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銘記歷史榮光
來源: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


6月4日,在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石油紀念廣場拍攝的大油泡雕塑景觀。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蔡增樂 攝

1955年10月29日,“克一號井”噴出工業油流,工人們在油池旁歡呼雀躍。 克拉瑪依日報社提供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蓋有軍 通訊員倪璐
克拉瑪依一號井,一座物質的豐碑,是滾滾流淌的原油。
克拉瑪依一號井,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蘊含愛國奉獻、艱苦奮斗、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改天換地。
時光回到66年前——1955年,石油地質調查隊到克拉瑪依黑油山附近進行地質考察,并于同年3月測定此井位置。因它是克拉瑪依含油區域的..口井,故定名為“克一號井”,并于7月正式開鉆。隨后的日子里,轟隆隆的鉆機聲劃破寂靜已久的戈壁。
1955年10月29日,隨著“克一號井”順利完鉆,一股工業油流從地表噴出。從此,這片“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的戈壁荒灘,誕生了新中國..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橫空出世的大油田,吸引了有志青年從四面八方涌向黑油山。3年后,全世界..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瑪依市誕生。
2015年,在克拉瑪依油田發現60年之際,當地在“克一號井”遺址上進行整體規劃建設,將其打造成了一處極具時代特色的紅色旅游景區。景區內以“大油泡”為主題的雕塑群與“克一號井”遺址巧妙融為一體,成為克拉瑪依60多年來奮斗征程的.好見證。
“我們從黑油山油池原油冒泡的景觀中獲得啟發,所以,在設計時就將黑油山油泡與‘克一號井’結合在一起,它再現了原油噴發時的一股力量,寓意著石油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無畏精神。”談及設計靈感時,新疆本地設計師楊旭這樣說。
如今,人們漫步在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內,夕陽西下,銀光閃閃的“大油泡”被染成橘紅色,映照其上的高樓、道路和游人全都浸染在橘紅色中,宛若身在仙境。
克拉瑪依,這個因油而生、因油而興,也因油而聞名的城市,她的傳奇故事,伴隨著《克拉瑪依之歌》已演繹了半個多世紀。
在主題雕塑后方的下沉式廣場上,有一面長達360米的文化墻。它如一幅生動的畫卷,記錄了六十多年來克拉瑪依油田與城市的發展變遷,也承載著這座城市對未來的情懷與夢想。
“在文化墻的設計中,我們著力突出歷史感和現代特色的融合,反映油田勘探開發的發展歷程,表現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楊旭說。
作為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的講解員,“90后”王文慧深知“克一號井”對于這座城市的非凡意義。她說:“當年在生產資料缺乏、技術力量薄弱的條件下,老一輩石油工人堅持不懈、艱苦奮斗,硬是鉆探出了‘克一號井’。太了不起了!”
作為石油工人的后代,市民張玨的家就在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附近。她說:“沒有這口油井,就沒有克拉瑪依。可以說,‘克一號井’孕育了克拉瑪依油田和這座城市。它記錄了克拉瑪依的發展變遷,展現了克拉瑪依幾代石油人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
60多年來,克拉瑪依人以“我為祖國獻石油”為己任,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石油發展史詩。如今,克拉瑪依一號井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建筑,而且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參觀指南
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位于克拉瑪依市中心城區東南部,距離..的世界地質奇觀黑油山5.5公里。2015年,在克拉瑪依油田發現60年之際,當地在“克一號井”遺址上建設了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使其成為一處極具時代特色的紅色旅游景區。景區占地面積6569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3990平方米、園林景觀面積61700平方米。
在景區內,“大油泡”雕塑群與“克一號井”遺址、計量站、地面油浪巧妙融合在一起。雕塑群旁邊的下沉式紀念廣場,由浮雕墻、演藝廣場區組成,廣場中部金屬鑄造的“1955.10.29”字樣,彰示著“克一號井”誕生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