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素有效態能有效評估污染物可能的遷移、土壤污染對地下水的影響,更能反映環境效應,這些監測的目的不同,均需要研究,不可厚此薄彼;另一方面,應將總量、形態、有效態的評價方法與監測方法一一匹配,不管是元素形態分析還是有效態分析,需要模擬植物在土壤中生長的實際情況與多種因素對形態及生物可給性的綜合影響,通過大量實測數據,探索具有普適意義的生物可給性方法學,并.終形成規范化的分析方法體系及可操作的控制標準體系。
鼓勵原位監測方法的探索,使之盡可能準確、標準化
原位監測可實現快速、非破壞、大面積地監測土壤污染物,實驗周期短,目前研究熱點有便攜式X-熒光光譜、高光譜遙感探測、生物發光技術(針對無機物)、便攜式GC-MS(針對有機物)等,但技術大多處于定性或半定量化試驗階段,研究思路可借鑒,大面積推廣應用仍需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