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是你:東莞花甲“創新老師”趙天嬋
現在最流行的詞匯就是“創新”,在學校,各種課改、教程也都不斷推陳出新,有一位老師玩創新玩到了“翻轉課堂”,一起去看看。
趙天嬋是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從湖北一所大學退休后,返聘來到東莞任教。雖然年逾花甲,但是趙老師精力旺盛。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都和學生們打成一片。這臺硬幣分幣機,就是趙老師指導學生完成的畢業設計,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二等獎。
趙天嬋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我們這邊的要求就是,先模仿、再改進、再創新,是這樣分層次的,你看到了別人做的,你把別人的東西,用自己的做出來,做的過程中,你認為那些需要改進的,你改進過來。”
這個創新實驗室里有幾部3D打印機,學生們作品的主要材料都是它打印出來的。而3D打印機本身,也是趙老師帶著學生們自己動手組裝和調試的。因為3D打印既有機械部分的知識,又有控制部分的知識,對學生的孵化作用非常明顯。
趙天嬋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今年的畢業生,大概在這里做了10臺打印機,自己帶走了,甚至有個學生,帶到工作崗位上,同事說你們怎么這么能干,這么牛,做了3D打印機出來了。”
相對于傳統的“先上課,再實習”的教學模式,趙老師提出了新的方法。學生的設計課主要放在企業,而不是在課堂完成,讓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同步掌握。
趙天嬋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在教學上,我們叫翻轉課堂,是一種翻轉的模式,采取的是,你沒有學之前先來做,做完了再來學,大三的學生沒有學數控,先去學數控教工、編程,來認識這些數控機床,大四的學生模具沒有學,在那里設計模具,反過來再來學,這種效果比較好。”
陳清文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機電工程系學生:“她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也是非常認真負責,激發我們的靈感,解決實際問題,從實際出發,這個電機在裝配的時候,因為采用的都是打印件,可能質量不太好,電機和轉盤同軸度不夠,就造成晃動,效果就差了,通過大量的測試,把它解決了。”
2014年,趙老師在機電工程系開設了創新班,力求將更多地創新理念讓學生們付諸實踐。她同時還把獲得的廣東省重點項目110萬的專項資金,投入到了更多的創新實踐中。